把千年文化审美戴身上 年轻人被博物馆文创饰品“圈粉”
2025-07-30 11:55 三秦都市报
更妙的是鎏金走龙书签,被年轻人当成了胸针,别在深色大衣上是低调的贵气,别在汉服领口又成了点睛的古韵。“不少消费者把它当成古法金‘平替’,每天能卖几十件。”洪女士说。
大雁塔脚下的大相文博潮物坊里,仿何家村窖藏金梳背的发夹,把缠枝纹的华丽压缩成掌心大小,合金材质让价格压到了百元以内。
“夹刘海、别围巾都可以,花几十元就像把博物馆的‘富贵气’戴在了身上。”来自合肥的游客孙女士举着发夹说,她特意配了件素色新中式长裙,“老祖宗的审美,果然怎么搭都好看。”

博物馆文创首饰掀起“古今混搭”潮流
博物馆文创首饰的走红,并非简单“复刻”,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穿搭对话”。于是,全国的博物馆各显神通,将地域特色文物元素拆解、重组,变成年轻人能戴出门的时尚单品。
故宫博物院的“如意纹”银戒,将清代如意的曲线化作指环弧度,磨砂银面让纹样更显立体,配旗袍是温婉,配卫衣是反差萌,成为年轻女孩的“通勤百搭款”。
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剑”耳钉,提取剑格上的云纹做成小巧耳饰,银质哑光质感中和了兵器的凌厉,成了酷女孩的复古配饰,有顾客调侃“戴的是2500年前的‘冷兵器美学’。”
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神树”项链,将神树的枝丫简化成吊坠,链条长度可调节,既能当锁骨链,也能叠戴,网友称其为“古蜀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