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千年文化审美戴身上 年轻人被博物馆文创饰品“圈粉”
2025-07-30 11:55 三秦都市报
河南博物院的“莲鹤方壶”胸针,则把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纹样微缩成别针,莲瓣的舒展与仙鹤的灵动被金属定格,搭配西装时瞬间点亮严肃感,有用户评价“这是从博物馆飞出来的时尚”。
还有敦煌研究院的“飞天丝带”发圈,将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飘带图案印在丝质面料上,扎马尾时丝带垂落,仿佛带着壁画的色彩晃动,成了汉服圈的“团宠”。

从“买物件”到“追文化”年轻人爱上“代入感”
7月29日11时的西安博物院文创店内,年轻人占了大半。24岁的李叶瑄正举着放大镜研究一枚唐美人胸针,手机屏幕上是“唐代妆容复原图”。“你看这发髻是歪的,眉形是‘桂叶眉’,应该是参照了《虢国夫人游春图》里的仕女。”她认真地说,买文创不只是买个装饰,“搞懂背后的故事,戴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和历史对话。”
这种“文化代入感”,成了年轻人追捧文创首饰的核心。
“00后”学生王皓羽的购物车里,秦代蟠螭纹耳钉和《国家宝藏》节目单放在一起——看完节目后,她特意冲着文物纹样来的。“这纹样在秦代象征权力,现在做成耳钉才几十元,戴出去还能跟朋友科普,比买普通饰品有意义多了。”
不仅如此,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大唐春华”数字文创产品更是将虚实相结合:买一份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数字藏品,就能获赠同款实体项链。3D建模还原的纹样细节,搭配钛钢镀银材质,让项链既有金属质感又不易过敏。
“年轻人觉得既潮又有收藏意义,很多人买了之后专门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内一睹其真容。”店铺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