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丨齐鲁大地上的“创造密码”:从玻璃到深海的中国力量

  李虹星

  在山东淄博的一家陶瓷厂里,一块看似普通的瓷砖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考验——1200℃的火焰喷射其上不炸裂,零下40℃的低温冷冻后仍保持强度。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而是即将铺设在南极科考站的特种陶瓷砖。从青岛港的无人码头到济南量子研究院的“九章二号”,从潍坊的动力心脏到烟台的深海钻井平台,山东大地上的每一项创造,都在书写着“了不起的中国创造”的生动注脚。

  山东的创造从不满足于“达标”,而是追求“超越”。在淄博的一家新材料企业,研发团队用了五年时间,将陶瓷材料的耐磨性提升到传统产品的20倍。如今,这种陶瓷刹车片已成为国产大飞机C919的“标配”,制动距离比国际同类产品缩短15%。从“跟跑”到“领跑”,齐鲁工匠们用“一毫米的精进”,让“山东制造”变成了“山东创造”的代名词。

  在东营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里,一台无人播种机正沿着卫星定位的轨迹匀速前进。它能自动识别土壤盐分,根据实时数据调整播种深度和种子间距,让亩产提高20%。“以前这里种啥啥不成,现在用了这套智能系统,棉花、大豆都能丰收。”种植大户王建国手机里的农田数据地图,记录着十年间盐碱地变良田的奇迹。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