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感知日照丨齐鲁大地上的“创造密码”:从玻璃到深海的中国力量

  而在千里之外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燕-X”水下滑翔机正准备开启新的深海探测任务。这个形似鱼雷的设备,能在1000米深海连续工作30天,成本却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去年它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了新的热液生物群落,数据直接传回青岛的实验室。”研究员张博士展示着屏幕上的深海影像,“以前要靠国外设备‘借数据’,现在我们的创造让中国科学家有了自己的‘深海眼睛’。”

  走进济南二机床集团的车间,巨大的机械臂正在调试一台冲压机。这台即将发往德国的设备,能在0.5秒内完成汽车外壳的冲压成型,精度控制在0.02毫米以内。“十年前,全球汽车厂的冲压线几乎都是德国、日本的天下,现在我们的市场份额超过了30%。”车间主任指着墙上的出口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点覆盖了全球50多个国家。

  这种“逆袭”背后,是持续不断的创新投入。在潍坊潍柴动力的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在测试一款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它的续航里程能达到1000公里,加氢时间只需10分钟。”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款发动机已经搭载在济南到青岛的氢能客车上,“以前我们追着国外的技术标准跑,现在我们的标准正在被国际认可。”

  在淄博周村的一家丝绸厂里,老艺人李淑珍正用3D打印的花版制作传统鲁锦。“老法子要守,新法子要用。”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纹样设计软件,“以前设计一个花型要半个月,现在一天能出十个,还能根据客户需求随时修改。”这种“老手艺+新技术”的模式,让有千年历史的鲁锦销售额翻了三番,订单排到了明年。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