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后则腰村:“党建红”引领“琉璃亮” 蹚出“非遗兴村”路
2025-08-08 17:02 记者 马玉
彼时的后则腰村,琉璃手艺沉寂,年轻人多外出谋生,对辛苦的琉璃烧制避而远之。崔书林提出“党员先学”。首期培训班上,党员崔如霞率先响应,坐到窑边苦练“釉烧”,即使双手红肿也未曾退缩。村民们看到党员手上的燎泡结了痂,渐渐被带动起来。
建厂房时,党员们带头搬砖运瓦,省下的钱购置了第一台电动搅料机。创业初期承接阳城博物馆修建任务时,崔书林带领党员在窑边守候三夜,直至第一片釉色亮丽的黄色琉璃瓦成功出窑——那光芒中,既凝聚着老手艺的精魂,也闪耀着党支部带领村民实干的力量。
任职期间,他推动“支部+非遗+农户”模式:定期组织琉璃技艺培训,经过多年艰苦创业,逐步建起4个古建琉璃厂、8个西式琉璃瓦厂,让全村近半数劳动力吃上“琉璃饭”;同步推进旧村改造,硬化道路、新建民居,使小山村蜕变为“琉璃特色村”。1999年,他被阳城县委、县政府授予“特级劳模”称号。

薪火相传向未来
2013年,年过六旬的崔书林回到红都琉璃厂,牵头成立“乔氏琉璃传承工作室”,继续收徒传艺。他不仅坚守“捏工细腻、造型逼真”的传统,更积极推动创新——将陶瓷釉色融入琉璃,使釉面更显浑厚富丽;带着作品亮相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让后则腰琉璃走向全国。他还推动非遗进校园,接待大中小学生实践学习,整修古旧窑址作为历史遗产保护地。“琉璃要活在当下,更要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