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怎么界定?与正常的批评、维权有何区别
2025-08-10 07:10 澎湃新闻
夏颖指出,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后果,相关当事人可能涉及民事侵权、行政违法,以及刑事犯罪。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第1025条,若发布的内容构成侮辱、诽谤,侵害他人名誉权,需承担停止侵害、删除内容、赔礼道歉及精神损害赔偿等责任。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 42条,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较重的,可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刑法》第246条规定了侮辱罪、诽谤罪,若内容含公然侮辱性语言或捏造虚假事实,且传播范围达法定标准(如同一内容被点击浏览 5000 次以上、转发500次以上),或引发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且经审查二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可构成此罪,最高可处三年有期徒刑。此外,通过网络组织、煽动大规模攻击,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还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郭睿向澎湃新闻表示,相关当事人如果涉嫌诽谤罪、侮辱罪,这两个罪名属刑事自诉罪名,受害者家属可以提起刑事自诉。
《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规定,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网络侮辱、诽谤行为,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立案。而实施网络侮辱、诽谤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1)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
(2)随意以普通公众为侵害对象,相关信息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引发大量低俗、恶意评论,严重破坏网络秩序,社会影响恶劣的;
(3)侮辱、诽谤多人或者多次散布侮辱、诽谤信息,社会影响恶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