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重要提醒!山东被归为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Ⅱ类地区,如何防护?

2025-08-14 20:05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感染后高热、关节痛、皮疹……基孔肯雅热是一种什么病?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里提到,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之后不断扩展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及美洲地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李瑞晓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山东省中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刘西花表示,这种由伊蚊传播的疾病,以突发高烧和致残性关节剧痛为特征,其名称源自非洲土语,意为“弯腰走路”,形象描绘了患者因关节剧痛面佝偻的姿态。

  这种病怎么传播?山东省主要防“白纹伊蚊”

  李瑞晓介绍,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和登革热相同,都是通过携带病毒的媒介伊蚊叮咬传播。山东省的媒介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也就是“花斑蚊”,城乡分布广泛。这种蚊子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伊蚊在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经过2至10天的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再通过叮咬传播出去。病毒可在蚊虫体内存活较长时间。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