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为何年轻人的包上都有个挂件?解锁“包挂”风靡的密码

  除了“社交破冰”,包挂还是年轻人的“情绪急救包”:挤地铁被推搡得烦躁时,摸摸毛绒挂件的软乎乎触感,心情会慢慢平复。王彦说,这种“触摸即安心”的感受,其实也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从单个消费者的“小偏爱”,到成规模的“包挂文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包挂的流行恰好踩中了两种不同的消费逻辑,既顺应了商业品牌的新玩法,也契合了年轻人的消费观。

  如何让“小挂件”持续释放吸引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看似不起眼的小包挂市场已经涵盖潮玩、文旅、徽章等多个品类,从十几元的平价挂件到上百元、上千元的IP联名款,都能找到受众。面对这个潜力十足的市场,如何让“小挂件”持续释放吸引力?李勇坚表示,独特性与创新性是关键。而在欧阳日辉看来,小挂件要做成大产业,核心还是要扎根年轻人需求,紧跟市场变化。

  欧阳日辉:要更加贴近市场,了解消费者的喜好,跟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小挂件也能够成为一个大买卖,小挂件也能带动产业的发展。

  (中国之声)

  

责编:于琳琳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