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一块石匾唤起一段抗战记忆,山东宁阳日军侵华罪证见证浴血抗战史

2025-08-20 20:40   大众新闻

  凑近细看,石匾质地坚硬,是凤仙山特有的青灰石,边缘因做了几十年窗台被磨得光滑,刻字部分却因凹陷未受磨损。背面有几处不规则凿痕,应是当年拆除炮楼时被撬动的痕迹;角落一个直径2厘米的圆孔,老人们说,那是炮楼立柱固定时留下的——这些细节,都在诉说它作为日军侵华工具的过往。

  炮楼阴影下的苦难与反抗

  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正是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陈美庄因地处凤仙山北麓,距津浦铁路20公里,离老庄子地下交通站不到3里路,成了日军觊觎的“咽喉要地“。

  1939年秋末,日军在陈美庄村设据点,圈地建起七八十米宽的大院,又在东北角修起两层炮楼。“那时候,鬼子带着汉奸挨家挨户'征料',规定每户3天内交50块土坯、2块门板,交不上就放火烧房。“77岁的赵连平记得父亲生前的讲述,“我爹那时候30岁,推着独轮车,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往返30多里山路去凤仙山脚下取土制坯,手上冻裂的伤口沾了泥水,烂了半个多月。“有户村民家只有一扇门板,被抢走后,寒冬里一家人只能用草席挡门,最小的孩子因此冻病夭折。

  炮楼底层用石块砌墙(石匾即来自底层门楣),高约6米,二层用土坯垒筑,设4个射击孔正对村外交通线。据村里老人回忆,日军可能在炮楼与大院间挖过暗沟——后来拔除据点时,战士们发现有不起眼的土坡通向村外,推测是用于传递物资或逃跑的通道。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