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一块石匾唤起一段抗战记忆,山东宁阳日军侵华罪证见证浴血抗战史

2025-08-20 20:40   大众新闻

  铁蹄之下,民不聊生。日本兵喝了酒就裸身逛村,吓得村民不敢出门;村民闫廷合被吊挂树上,遭日军放狗活活咬死;王文殿被毒打后又遭活埋……“跟日本鬼子有血仇,要把他们赶出去!“苦难中,反抗的种子悄悄萌发。

  86岁的孔祥兰记得,母亲张英曾是地下交通员。1940年春,张英被日军强征去据点缝补军被,出发前藏了把剪刀在袖中防身。缝被子时,她故意放慢速度,用眼角余光数清院内5个岗哨,记住换岗时间是每2小时一次,还注意到东北角柴房后有个不起眼的土坡——后来才知那是地道入口。

  返回当晚,张英趁着夜色找到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的联络员,用烧火棍在地上画出据点草图,标注“岗哨位置““柴房地道口“。几天后的一个雨夜,30名自治会战士在村民带领下,从村东玉米地潜行至据点外。闫廷合的侄子当时17岁,爬上大树放哨,用口哨传递信号。战斗打响后,汉奸岗哨吓得扔枪投降,战士们在炮楼下堆起柴草点火,浓烟迫使日军从地道逃跑——虽未歼灭日军,却烧毁了他们囤积的粮食,让村民看到“鬼子不是打不跑的“。

  日军很快卷土重来,行径更恶劣。村民孔凡新躲在柴火垛里被发现,日军一刺刀扎进他的屁股。直到一一五师挺进纵队一部与曲(阜)泗(水)宁(阳)地方武装合力进攻,才彻底拔除这一据点,扫清了交通线隐患。

  从“兴亚楼“到幸福路:记忆永不褪色

  日军被赶跑后,炮楼被拆除,石块成了村里基建的材料。这块石匾,被选作村小学的窗台,恰好对着孩子们的课桌。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