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假院士”落网,那些“假权威”机构、“假权威”活动也该管管

  有读者曾反映,孩子收到一份来自“‘**杯’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大赛组委会”的获奖通知,付款100元,即可将孩子的作文收录进“获奖作品集”并颁发奖状;不付钱就主动放弃奖项。读者觉得奇怪,“哪有付钱得奖,不付钱不得奖的道理?”但查看获奖通知,落款是“中国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会”,看起来很正规。经核查,“中国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会”是一家注册在境外的私人企业,相关作文大赛也不在教育部门的赛事“白名单”里。但读者表示,凭借看似权威的竞赛名称和组织机构,不少家长已经解囊。

  更进一步,当“假权威”用的不是现职身份、也不是明确仿冒“李逵”的“李鬼”,而是使用一个用词含糊、无法求证却看似权威的组织、活动为自己的身份背书时,普通人想要识破他,非常困难。

  比如,笔者最近关注到一名自称为某知名医院“前营养科教授”的专家在短视频平台边讲述养生知识,边兜售商品,其中有不少错漏之处。但在核实他的身份时,困难不少——

  该专家表示自己已经从某知名医院离职,所以知名医院的官网上没有他的身份信息。以普通患者的身份致电医院,对方表示,无法帮忙核实已经离职的员工。根据“专家”另外提供的“全国慢病健康管理工程副秘书长”等头衔核查,发现“全国慢病健康管理工程”不是一个特定的项目,与此名称相类似的项目不少,其中既有官方推进的,也有民间组织的。这些活动的官方信息中没有该专家,但无法确定是否遗漏了类似名称的其他项目……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