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单结晶硅“效率之王”是怎样炼成的

2024-09-13 00:03   海报新闻

  从实验室研发到大规模量产,从理论的推算到适配多场景的解决方案,引领行业创新方向的爱旭N型ABC,何以成为“最接近单结晶硅电池理论极限”的技术?何以18个月蝉联组件量产效率榜首?这次,我们请到了爱旭N型ABC技术攻关的领头人,讲述N型ABC如何成为单结晶硅“效率之王”的故事,奋力奔跑之前,先要找对方向。

  1961年,William Shockley等人根据细致平衡原理在只考虑辐射复合作为电子-空穴对唯一的复合机制的理想情况下,通过计算得出p-n结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极限为30%;2013年,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依据Lambertian(朗伯)陷光模型将单晶硅理论有效率极限修正为29.43%;2018年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最终修正为29.56%,即晶硅电池在没有任何损失的完美状态下,转换效率为29.56%。

  而为了接近这一理论极限,一系列电池技术先后提出,不断迭代。其中,BC技术最早于1975年由美国普渡大学实验室提出。传统太阳能电池,正面栅线会产生遮挡,有3%-5%甚至更多的光线被反射、被浪费,BC技术则把太阳能电池板正面栅线置于背面,扩大光照面积提高发电量。

  这个概念听起来容易,但实现起来难度相当大。电池结构的变化让栅线工艺难度陡然提升:栅线要导电,要很密集,不能短路,还要跟PN结接触。把栅线放到组件背面,意味着组件背面的交叉结构设计难度呈几何指数增长,其复杂程度堪比集成电路设计。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