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观澜亭|山东古墓之“竹”,藏着多少黄河文明的密码

2024-11-27 09:35   大众新闻

  上述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说明,从距今7000-6500年间的新时期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再到西汉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广泛生长,在西至甘肃、陕西,东到河南、山东的区域,都大量种植竹子,甚至北京这些北纬40度的地方,也可以移植竹子。

  今天我国的天然竹林,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省份,黄河可以看成我国竹林自然分布区的北界。黄河以北也能栽培竹子,但干旱季节需要依靠人工灌溉才能成活。笔者咨询山东有关气象专家,最终查阅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的文章《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其中谈到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变化。

  竺可桢所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所揭示的我国历史上气候变化曲线,简称“竺可桢曲线”。

  竺可桢把中国5000年的气候波动画了一个曲线图,将5000年的中国气候变迁大势分为四个阶段:

  1、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

  2、物候时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1400年);

  3、方志时期(公元1400~1900年);

  4、仪器观测时期(公元1900年至今)。

  通过竺可桢曲线,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三个高温期文明高速发展:夏、春秋战国、秦和唐,气温上升,汉族人向北发展。除了周朝灭亡时有短暂的低温期,夏商周和西汉时期属于高温时期。像孟子和荀子生活的战国年代,“齐鲁地区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 “一年可产生两季作物”,说明黄河流域那时生长竹子是没有问题的。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