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观澜亭|山东古墓之“竹”,藏着多少黄河文明的密码

2024-11-27 09:37   大众新闻

  山东区域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度成为中国最耀眼的思想中心,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发明家,出生和汇聚到山东,逐步创建起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所谓“诸子百家一半是山东人”。 山东拥有古籍近300万册,其中《论语》《春秋》《史记》《大学》《中庸》《孟子》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最初都是写在竹简上。《史记·孔子世家》中提孔子读《周易》而“韦编三绝”,是说三次把竹简上的丝绳磨断了。

  夏商周以至西汉气候温暖湿润,黄河流域适宜竹子的生长,也深刻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竹笋是《周礼》规定的“七菹”之一,《周礼·天官·醢人》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 之载。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竹制农具有竹连枷、竹耙、竹箕、竹筛、竹筐、竹箩等。《诗·齐风·敝笱》有“敝笱在梁,其鱼鲂鱮”。春秋战国时期车上的许多设施是取竹制成的。《诗经》中还记载周代乐器有29种,其中竹乐器有籥、箫、管、篪、笙。

  山东古墓之“竹”,背后是古代北方整体偏暖的气候,因为偏暖的气候而孕育了一片片的竹林,而由竹子制成的竹简成为黄河文明的文字载体,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意义大焉。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责编:马婉莹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