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虹膜摄影、拍照剪刀手……都可能泄露个人重要信息
2024-12-15 07:10 法治日报
“在进行人脸识别比对时,并非追求百分之百的完全匹配,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视为验证通过。”以常见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例,何玉青详细阐述了其工作原理:不论光照条件如何变化、拍摄手段如何多样化,人脸作为识别对象的本质不变。即便佩戴口罩,现代人脸识别技术也能通过识别眼睛等局部特征,实现高效准确的身份比对和确认。
专家呼吁:
用户需谨慎 监管要加强
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的立法规范并未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作为一项单独的权利进行保障,并未直接使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权”的称谓,而是将其作为公民个人信息的一种,以个人信息权的模式来进行确认和保障。
吴沈括进一步指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对信息泄露的相关责任追究,但针对个人生物信息的存储期限、使用范围以及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等方面,尚未形成细致且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面对生物信息保护风险隐患,如何进一步确保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安全,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构筑坚强屏障?
“应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提升规范标准的约束力,进而提升个人生物特征信息的保护效果。”吴沈括建议,“虹膜信息等个人生物信息应在消费者明确同意且限于特定用途的情况下采集和使用,并明确存储与使用期限,超过期限后必须删除或匿名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