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花钱请人陪聊、安慰、哄睡?警惕虚拟情绪消费打“擦边球”

2024-12-27 09:21   中国青年报

  经了解,该公司开展的AI“虚拟聊天智能体”服务,并没有取得相关专业资质。

  刘总监透露,网站上最受欢迎的角色是“大姐大”,在这里,用户可以用自己设定的角色与“大姐大”对话,获得一定程度的情绪满足。

  对于来这里应聘的实习生,公司要求实习生从其他成熟的网站复制各种类型的AI角色人物设定,“角色越擦边,用户越容易付费。”她补充道。

  记者了解到,该网站每天的订单量在10单左右,按每单以最低价格100元成交,公司每天可以进账1000元左右。

  这家公司规划的未来“商业版图”包括:为这些热门AI人物设计朋友圈功能,可以更新近况,并在朋友圈推文里植入广告,用户可以一键跳转购物网站购买同款AI服务。

  在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看来,一些标榜能提供情感咨询服务的商家,如果不具备专业心理服务资质、不能提供服务人员的有关信息,不仅会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还会给那些求助的人带来心理困扰。

  “所谓的情绪消费,听起来很美好。”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如果心情不好,花钱可以找人倾诉、安慰,甚至找人陪聊、哄睡,能满足一部分人个性化消费需求,但如果脱离合规运营管理,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1月中旬,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情绪消费新业态深入调研发现,部分虚拟情感类商品打法律和公德的“擦边球”,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相关平台存在社会责任感不强、管理不严格的问题。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