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罚”“减罚”“既罚又帮”,山东一线执法既“长牙齿”又“有温度”
2025-02-05 07:33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某百货店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却出售OTC药品,原本面临150万元以上高额罚款,最终免于处罚……日前,淄博市周村区发生的一起案件引发关注。
“鉴于涉案产品数量仅1盒,当事人是初次违法并及时改正,没有发生实质性危害后果,我们决定对其采取批评和普法教育,不予行政处罚。”淄博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一起典型的服务型执法案件。”
2024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牢固树立监管为民理念 推行服务型执法的指导意见》,青岛首创的“预防为主、轻微免罚、重违严惩、过罚相当、事后回访”模式,被写入上述文件,获得全国推广。
市场监管部门常与企业“打交道”,其执法质效对营商环境的“体感温度”产生直接影响。那么,“服务型执法”将带来哪些改变?去年以来,我省市场监管部门接连发布多个“免罚”“减罚”政策举措,释放了何种信号?带着疑问,记者前往青岛、淄博等地采访。
“既罚又帮”的执法新模式
1月26日下午,青岛市崂山区的某医疗美容医院人来人往,有的咨询室甚至排起了小长队。这家颇具人气的医疗机构,此前曾因资金链断裂险些关店,而事情的转机,却发生在一次行政处罚中。
“我们因为违反《广告法》被罚5千元,没想到却因此追回了近10万元款项,解了燃眉之急。”该机构负责人说,“执法人员从厚厚一沓发票里,发现一项‘经营管理服务费’存在异常,于是顺藤摸瓜,查到给我们转供电的房东(某产业有限公司)存在随电费加收其他费用等非法行为。”
从“支出”5千元到“入款”10万元,事情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