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说新语丨《哪吒2》票房数字的滚动是对文化话语权的投票
2025-02-11 17:38 海报新闻
“预售总票房突破2000万”“票房6天破40亿,进入中国影史前十”“突破60亿元 ,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打破好莱坞影片垄断,进入全球票房前63名”“票房超80亿元,暂列全球票房榜第39名”“进军全球票房前28名”……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从预售到放映,从不断打破纪录到海外一票难求,每次票房数据的变动,都备受关注。一般来讲,票房是一部影片的市场反馈,影响的多是投资方、制作方、发行方、电影院线等多个利益方,在观众层面则是对于影片好不好看的直接反馈,但在《哪吒2》上,公众却对票房表现出空前重视,究竟为什么?
票房数字里的社会情绪镜像和价值观认同
公众对票房的热情,往往投射着更深层的集体心理诉求,映照着时代的精神图景。在传统的神话故事中,哪吒的形象有“剔骨还父”的古典悲情,也有敢于挑战东海龙王、守护人间安宁的灵动。但在《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被贴上“魔丸”的标签,天生反骨,“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这些情绪观点的输出,极致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