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人形机器人走进生活,距“人机难辨”还有多远?

2025-02-22 17:50   国是直通车

  除了皮肤质感外,关节活动也要像人类一样灵活自如。这涉及动力驱动系统的升级以及关节连接装置的改进。2月21日,波兰发布的世界上首个双足肌肉骨骼机器人在这方面实现了一定进步。它不同于以往的齿轮驱动关节方式,而是装置了被称为“人工肌肉”的纤维结构化学物质。通过在特定位置给予“人工肌肉”特定电流刺激其弹性收缩,从而实现关节活动。

△人形机器人书写福字。(资料图)中新社发 熊然 摄

  然而,目前中国的动力驱动和关节连接装置仍然依靠传统的电驱动方式,尚未达到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在这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入研发。

  在软件方面,人形机器人主要包括运动控制单元“小脑”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脑”。与他国技术相比,中国在这两方面没有明显短板,甚至在运动控制方面还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芯片问题仍是需要继续加大努力的方向。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中国信通院在2024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将其划分为五个层级。报告预测到2028年人形机器人将具备稳定地走、跑、跳功能和初步的交互能力;到2035年能执行结构化任务;到2040年在特定场景下能够完成大部分非结构化任务并具备一定的泛化能力;到2045年能够扩大到多个场景;而到2045年后人形机器人将实现真正的具身智能,通过简单的学习即可完成各类任务。

  那么,真正能满足多项需求的机器人何时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呢?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