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筝鸣时评丨大道如砥,齐鲁如歌:以理性之光照亮新时代的山东

2025-02-25 19:43   大众网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晓伟

  在中国地理版图上,山东半岛宛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承载着黄河入海的千年积淀,面朝太平洋的浩瀚波涛。

  这片诞生过至圣先师孔子、滋养过稷下学宫的土地,走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缔造水乳交融精神,近现代农业和装备制造业重要的发祥地的山东,在互联网时代的聚光灯下,却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误读与曲解。

  当“地域黑”的阴云遮蔽理性之光,我们更需要以历史的深度丈量文明的厚度,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时代的进步,让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山东走出迷雾。

  山河作证: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精神原乡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在泰岱之巅的晨曦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哲思穿越时空,在曲阜孔庙的苍柏间,孟子“民为贵”的呐喊依然振聋发聩。

  这片土地不仅是礼仪之邦的精神坐标,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当淄博陶琉匠人在1280℃窑火中淬炼出“雨点釉”的星辰大海,当潍坊风筝艺人用三百六十五道工序编织云端诗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齐鲁技艺的传承,更是“天工开物”的东方智慧在现代山东的延续。

  三里河遗址的蛋壳黑陶,薄如蝉翼却坚逾金石;大汶口文化的太阳图腾,勾勒出先民对光明的永恒向往;二十万年前的潍坊象化石,镌刻着先民对生命力量的生命礼赞和哲学思考。

  这些深埋于地下的文明密码,构成了山东人“重信守诺”的精神基因。正如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耕读传家”传统,既在他的家乡寿光蔬菜大棚的生物科技育种和物联网系统中焕发新生,也在山东港口万吨巨轮的汽笛声中响彻云霄。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