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评论员 左梦菲
近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给全世界带来了“亿点”中国震撼,也让全世界了解到了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回顾中国非遗的发展历程,从濒临失传到走向复兴,非遗民俗何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文脉根植莲藕生。
电影中七色宝莲绽放时的侗族大歌,天元鼎出现时的蒙古呼麦,无不展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悠远神秘;结界兽所代表的古蜀文明,角色盔甲上的传统纹饰,无不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昆仑宫阙上的玉鸟,玉虚宝库中的游鱼,无不向世界展现出东方美学的浪漫瑰丽。
中国非遗正是因为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土壤,方能如电影中的七色宝莲一样催生出重塑真身的莲藕,汲取焕发新生的力量。
匠心坚守色彩具。
“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都特别纯粹,因为喜欢所以精益求精,做到极致。”“我们仍在学习的阶段,精进自己的技艺,总有一天全世界都会来欣赏。”
从饺子导演的采访中我们得以一窥《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的原因,那就是专注、精益的工匠精神。
非遗民俗的复兴亦得益于此。潘玉珍年近八旬仍坚守绣坊,用一生守护苗绣纹样,以针线为媒介,让苗绣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隋化志凭着对古彩戏法表演及相关道具制作的热爱,从业三十余年,力求每一场演出都要对得起观众;张万俊潜心研究糖画技艺,做到了“甩丝细如发,连片薄似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