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济南商河的“非遗”故事——母亲河的子孙
2025-03-06 09:00 文旅济南
雨过天晴,灾后收获。人们便情不自禁地拿起瓢盆、棍棒、簸箕、雨伞等日常所用的生活工具,跑到大街上,手舞足蹈起来。有的还模仿抗击洪水的姿势,打着节奏,踩着场子……一场灾难过后,也许是三年五载,也许是更长一段时间的风调雨顺,成为一代代商河儿女的希望与期盼。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之后的元宵节,在商河一带俗称“跑十五”“闹玩儿”。为了祈盼一年的风调雨顺,期盼一年的丰衣足食,全村人聚集在一起,敬天敬地敬河神。摆上酒菜,敲锣打鼓,穿着节日的盛装,踩着鼓点,扭动腰肢,跑动起来。他们用最隆重的仪式,庆祝抗洪救灾的胜利,祈求今年的丰收。

岁月更迭,四季轮转。脱缰的野马总有被驯服的那一天。几经风雨,沧海桑田。踩着秧歌鼓点的先人们,与黄河的关系越来越近。改造河道,引黄灌溉,变害为利。可他们在生活中创造的舞蹈形式却随着一代一代人的加工、整理和完善,变成了如今粗犷豪放的汉民族男人们的舞蹈。瓢盆换成了手鼓,雨伞变成了彩伞,棍棒被装饰成了五颜六色的彩棒。鼓子秧歌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留在了人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