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记者手记:中欧班列(西安)缘何能频频刷新纪录?

2025-03-12 14:06   新华社

  在西安国际港站,记者还见证了3小时换装背后的“效率密码”。“以前每趟班列要带两厘米厚的纸质单据,口岸审核就得耗时三四天,现在数字化平台让中哈铁路、海关数据无缝衔接,集装箱‘即到即办’,智能调度系统自动匹配运力,3小时就能搞定!”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昊辰举起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集装箱的电子仓单、货物信息。

  这场“效率革命”直接带动企业货运量快速增长。西安普菲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去年发往中亚的货柜从1200柜增长至4000柜,公司副总经理李想直言:“过去不敢接急单,现在客户今天下单,明天就能装箱。”

  数字化不仅让物流“跑得快”,更让成本“降得低”。中欧班列智能订舱平台将综合物流成本压缩20%,返程货物分拨站点增加后,企业运费再降10%。在西安国际港站的智能场站系统大屏上,每一列班列的装载进度、货物轨迹清晰可见。“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花钱”正在变成现实。

  “尽管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但我们的班列从不会停摆。”西安铁路局西安铁路物流中心国际港营业室值班主任刘顺利说,“每周‘四去三回’的全程时刻表班列已常态化运行435列,这种稳定性源于中欧班列的多通道战略。”

  目前,向西,中欧班列跨里海线路避开传统通道拥堵;向南,在建的中吉乌铁路将打开南亚市场;向北,“西安—塔什干”快线将运输时间砍半。今年1月,首列西安至塔什干的“5日达”中欧班列鸣笛启程,货主惊喜地发现:“比空运慢不了几天,成本却只有空运的三分之一。”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