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我的风筝记忆丨李金涛:纸鸢栖在旧时光

2025-03-17 10:33   大众网

  记忆中的潍坊,是一座被风筝点缀的城市。每当春风拂面,天空中便会出现五颜六色的风筝,它们翩翩起舞,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我生于斯、长于斯,对风筝有着深厚的情感。儿时的我,总是在风筝的牵引下,度过一段段快乐的时光。

  潍坊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它以独特的制作工艺、精美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被誉为“风筝界的瑰宝”。在儿时的我眼中,风筝不仅仅是玩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家乡的象征。

  我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春天,爷爷都会带着我和哥哥一起制作风筝。我们选用上等的竹子,经过精心挑选和处理,制作出轻盈坚韧的骨架。然后,我们在骨架上糊上五颜六色的纸张,再画上各式各样的图案。最后,爷爷会调试风筝的平衡性和稳定性,确保它在天空中能够自由飞翔。

  扎沙燕风筝。首先选三年生的毛竹,用文火烤出弧度。“竹节要均匀,烤的时候得转着圈来,不然容易焦。”爷爷的手指布满老茧,却灵巧得像在跳舞。我笨手笨脚地学着,竹篾总是不听使唤,要么太直,要么太弯。裱糊是最难的工序,绵纸要绷得平整,不能有褶皱。我屏住呼吸,生怕一口气吹皱了纸面。爷爷在一旁指点:“糨糊要抹得薄而匀,像给婴儿擦脸一样轻柔。”沙燕的翅膀上要画对称的花纹,我画了又擦,擦了又画,直到手腕发酸。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