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筝记忆丨郭家宝:风筝线那头 牵着童年的天空
2025-03-17 16:02 大众网
潍坊的春天,总与风筝有关。每当春风拂过教室的窗棂,操场上空零星飘起几只风筝时,我的思绪总会飘回故乡的麦田,飘回那些与风筝紧紧缠绕的岁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的风筝记忆,是故乡的根,是课堂的芽,更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星辰。
巷口的风筝:藏在市井里的童趣
我的童年是在坊子老城区度过的,每年清明前后,巷子里总会热闹得像一场民间盛会。街坊邻居中有一位陈爷爷,他退休前是木匠,扎得一手绝活风筝,最得意的“宝贝”是一只红金鱼风筝,鳞片用彩纸细细剪成,鱼尾缀着流苏,风一吹便漾起粼粼波光。周末槐树下,他总被我们这群孩子围着,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行云流水地削竹篾、粘棉纸,仿佛在雕琢艺术品。
“风筝要飞得稳,得骨架匀称,尾巴要够长。”陈爷爷经常念叨。我们似懂非懂,只顾争抢试飞机会。轮到我那日,我攥着线轴在石板路上狂奔,金鱼却一头栽进水缸。他捞起湿漉漉的风筝大笑:“丫头,急什么?风筝和人一样,得顺着风走。”他添了几缕流苏调整重量,再试时,金鱼果然轻盈地游入云端。
如今槐树依旧,可每当春风起,我总觉得那条红金鱼仍在云端摆尾,曳着流苏,把童年的温热与市井的烟火,永远系在记忆的线轴上。
课堂的风筝:播种在童心上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