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浇1000亩地从至少7人到只需1人 一位山东种粮大户的三笔账(身边的经济故事·账本里的春耕变化)

2025-03-27 16:04   人民日报

  眼下,位于济南的大田内,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不用动水龙头,只要打开手机应用程序轻轻一触,水就能流入田地,均匀施水施肥。这回,剩下的4500亩地都打算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孙洪旗说。

  为何孙洪旗的决心这么大?他给记者算了3笔账。

  首先是成本账。每人每天平均能浇8—10亩地,浇1000亩地需要7—9人同时进行,浇一遍需要10多天。“以前每人每天的工费约为60元,后来涨到80元,现在120元招人都难。”孙洪旗说。

  经部分改造后,浇一亩地的综合成本平均约为15元,每年的小麦和玉米要各浇两遍,每亩地年浇地成本为60元,5000亩地大约需要30万元。此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孙洪旗还会给他们购买意外保险。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全应用后,一个人就能浇1000亩地,成本大大降低,且人员安全有保障。

  再算环保账。今年春季施肥,孙洪旗感触很深。过去由机器撒固体肥,每年春天施一次,一亩地需要120斤肥料。而改造后的水肥一体化大田里用的是液体肥,随水浇肥,分两到三次施肥,不易挥发流失。数字化管理能够精确计算肥料的使用量,每亩地每次用肥20—30斤。“这一算不得了,施肥量大大减少,一亩地多则省80斤,少则省30斤,作物吸收营养更均衡。减少多余的肥料使用,也更环保。”孙洪旗说。

  还有更多的增收账。走近麦田,密密麻麻,不见田垄。孙洪旗说,不用人工浇水,田垄就没了用处,铲平作田,集零为整,100亩地能增加8—10亩耕地,每亩地约可增收60元。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