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诸城:“兵支书”杨森田的种粮“三本账”
2025-03-28 15:10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宋学敏 通讯员 徐春光 肖柏明 潍坊报道
惠农政策给力,新型科技发力,田野里不断集聚新动能。3月25日,潍坊诸城市贾悦镇丰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千亩良田里,智能节水无人自动灌溉设施正在给小麦浇返青水。
望着绿油油的麦田,面对风险挑战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兵支书”、合作社理事长杨森田巧打“小九九”,给记者列出了他的种粮“三本账”。
农机装“大脑”,盘活“效益账”
前面,联合收获机把收割的小麦收入粮仓;后面,打捆机进行麦秸打捆作业;紧接着,精量播种机就把玉米播进地里,收割、脱粒、播种一气呵成。这是2024年麦收期间发生在诸城市贾悦镇南拐庄村喜耕田粮食种植合作社小麦田里的一组镜头。
“单产1100斤!谁说种粮不赚钱?关键要看怎么种。”头脑活络的杨森田,一项一项把种地成本抠得仔细:一亩地一年一季小麦、一季玉米,买种子肥料要460多元,其中肥料400元;浇地要70元,其中电费12元,人工58元;耕种收环节需要200多元,其中人工费70元;土地流转费1000元,一亩粮食总成本1800元。
“人工成本占到三成多,合作社要想有赚头,必须把人工这块降下来。”杨森田指着合作社机库里琳琅满目的农业机械说,“瞧,耕、种、管、收,应有尽有,这是咱种粮的底气。”
规模出效益,合作社的优势显现出来。杨森田算起了效益账:看投入。化肥从厂家统一订购,一吨便宜100—120块,再加上批量购买种子、农药,成本还能节约5%—10%,平均下来,每亩地能节省出100多元。
用上“大数据”,盘活“科技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