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运动防不住血栓?警惕这三个形成因素

2025-04-01 09:07   科技日报

  静脉血流淤滞指静脉血流滞缓,会增加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继而形成血栓;静脉血管壁有三层,其内皮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作用,静脉血管壁损伤后,便会引起血小板聚集继而形成血栓;而血液高凝则是血液在静脉系统内凝固,若还伴有静脉血流淤滞或静脉血管壁损伤,会大大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

  张韬认为,一方面,运动员在长期剧烈运动下,可能发生摔伤、扭伤或拉伤,一旦造成静脉血管壁损伤,血管会立即启动凝血瀑布反应,反应过激便会产生血栓。比如,一些爱好举重、攀登、网球等运动的人群,会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如腋—锁骨下血栓等。另一方面,运动员大量运动后,出汗过多且无法及时补水,会导致血液浓缩甚至是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加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病情发展迅速 高危人群需警惕

  按照血栓形成时间长短,深静脉血栓可分为急性期、亚性期以及慢性期三期。急性期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栓形成时间不超过一周,通常处于最佳治疗时期。血栓形成时间在一个月内的,为亚性期深静脉血栓;超过一个月,则为慢性期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不仅不会自行消失,还会继续生长。可能今天做检查时血栓很小,过了几天就长到十几厘米。因此,确诊深静脉血栓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张韬强调。

  张韬表示,在深静脉血栓早期阶段,首选口服药物、皮下注射等抗凝治疗方案,阻止血栓继续形成,同时要避免揉搓按摩肢体;其次,将已经形成的血栓除掉,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