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孙洪师
产业令人欣喜,数据令人瞩目,产能令人关注,成绩令人自豪。
日前,滨州粮食产业成绩单发布,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91.1万亩,粮食总产量77.62亿斤,单产435.52公斤,实现“三增”,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全省的1.7倍、接近全国的两倍,全市粮食食品加工主营业收入、畜牧全产业链总产值分别突破2006亿元、1368亿元,成为全国唯一粮食产业经济突破2000亿元的地级市。
尽管是黄河冲积平原,但因为地下碱卤水埋藏浅,盐碱地居多,根据权威部门的调查核定,滨州耕地中不同程度盐碱地126.3万亩,占全省盐碱地总面积的21.9%。作为一个自然资源禀赋并不占据优势的区域,滨州的“双千亿粮城”又是如何炼成的呢?中国饭碗又是怎样装满滨州粮食的呢?
从产能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筑牢粮食安全的战略之基,滨州累计建成522.7万亩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近90%,并打造了“创新化改造、特色化种植、多元化利用、融合化发展”的滨州模式,是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让“晴天白茫茫,雨天水汪汪”的盐碱地通过现代化的改良和建设变身为高标准农田,一时间,“禾苗绿”摇曳,“麦浪黄”喜人,“藏粮于地”,为提高粮食产能提供了土地支持和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