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孙洪师
清明节,唯一一个既是二十四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特殊节日。千百年来,人们赋予其丰富的意蕴,令其既有传统的文化寓意,又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特殊意义。
根据史书记载,清明节最早始于周朝,缘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在这一段时间里,随着气温的回暖,人们外出祭拜祖先,踏青赏花,举办各种形式的户外游戏,让“猫”了一冬天的身体充分沐浴春天的阳光,激活身体的各项机能,从而为新的一年提供充足的“精气神”和身体储备。
清明节前后,还有着传统的寒食节、上巳节,这三个节自古以来就是国人“祭祖”“踏青”的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两节逐渐与清明节融合在了一起,但清明节却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养生观、慎终追远的忠孝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直到今天,清明节依然是国人的重要节日之一,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时代价值,丰富了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意蕴。
缅怀先人不单单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一种展现,更是被转化为了注重精神传承的家风建设,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对家国情怀的形成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化传统的国度,在中国人的血肉骨脉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理念深入骨髓,在国人看来,家国情怀的具象化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就拿滨州历史来说,伏生挺身而出守护文脉,范仲淹被贬忧乐天下,杜受田赈灾心怀苍生,游百川用智治理黄河,他们都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家国情怀,以天下兴亡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