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当清明遇上“AI复活” 数字重生的伦理与法律边界在哪里?

  当前网络上的AI“复活”工具主要分为三种。

  一种是在手机应用商店中即可下载获得,只要一张正脸照片就能根据应用中所提供的模板“活化”,可实现歌唱、“演电影”等场景转化。

  第二种是利用线上工具,由用户提供正脸照片和相关音频文件,经过系统自动编辑后,实现照片中人物“开口说话”的效果,该工具需要用户支付一定费用。

  第三种则是在开源社区中,由程序员编写AI测试程序,在经过相关语料训练后,将照片转化为能简单对话互动的“数字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表示,如果能够及时获得死者近亲属的同意,这种技术的应用方法,也未尝不是一种缅怀亲人的方式。

  郑宁:利用AI复活人的话,它确实是从我们的一般的常理上来理解的话,是体现了逝者的家属、家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感觉亲人并没有去世,还可以陪伴自己。从法律风险的角度来说的话,因为你用AI复活人的话,必然要采集他的各种信息,包括肖像、个人信息甚至会涉及到一些隐私权的东西,所以这里面的话符不符合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有没有取得逝者亲属的授权。

  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护逝者的人格权益面临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