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黄河之极·湿地之春①丨黄河口十年战“草”记:从窒息滩涂到候鸟归家

2025-04-03 18:09   海报新闻

  “它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根系最深能扎进淤泥一米多,植株高度能达到两米,滩涂下根系手拉手长在一起,挤占了底栖生物所有的生存空间。”周立城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当年监测画面显示:互花米草以每年20%的速度疯狂扩张,13.1万亩滩涂被吞噬。螃蟹、白蛤等底栖生物在缺氧的腐臭淤泥中窒息,鸟类失去觅食地,甚至栖息范围也被压缩到支离破碎。“挖掘时,翻出的根系里几乎找不到活物,只有刺鼻的臭味。”

  从“越治越难”到“破局之战”

  2016年,保护区决心启动治理技术攻关。“就像给癌症做手术,既要切除病灶,又不能伤及健康组织。刚开始研究治理互花米草时,我们每年都在做面积计算。说实话,起初那几年它是‘越治越多’,因为我们的治理速度还赶不上它的生长速度。”回忆起这段经历,周立城苦笑摇头。“但最终我们还是找到了‘破局之道’,很简单的八个字:依靠科学,勇于试错。”

  为此,保护区找到相关领域的最知名的院校和专家进行了深度合作。同时也设计了很多种治理的机械和措施,不停地进行实验,从其中选择最优的办法、最优的机械设备和最佳的治理时机和治理频率。最终形成了一套适合黄河三角洲的互花米草治理技术,对黄河三角洲的治理最行之有效的一套办法。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