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极·湿地之春①丨黄河口十年战“草”记:从窒息滩涂到候鸟归家
2025-04-03 18:09 海报新闻
周立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专家合作,在潮间带划出三个战场:高潮滩用重型旋耕机粉碎根系,中潮滩靠履带式机耕船“犁地”,低潮滩则需漂浮挖掘机配合围堰进行水淹。引入卫星遥感监测和动态巡查网格,配合“刈割-旋耕-深埋”组合拳,治理效率才大幅提升。五年间,5亿元资金化作2400公顷生态修复区的重生基石。

一场生态系统的“生命突围”
如今再次深入曾经的互花米草“重灾区”,已是另一番景象:潮沟边,碱蓬草织就的“红毯”绵延至天际,弹涂鱼在浅滩跳跃,反嘴鹬细长的喙探入泥中觅食。“据监测评估,这些治理完成区域的底栖生物种类增加了30%,观测到的候鸟数量也是治理前的四倍多。”周立城展示监测数据时,眼角泛起笑意。
在方塘河口,保护区的工程师正指导种植海草床和盐类碱蓬。“本土植被是抵御二次入侵的最佳屏障。”周立城解释道,治理完成之后,我们在部分适合的区域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土植被盐类碱蓬及海草床进行修复,如此便能将互花米草曾侵占的区域变成本土植被的“地盘”,并不断扩张壮大,既恢复了本土植被,同时挤占了外来物种的生存可能性。凭岸远眺,76公里潮沟恢复畅通,5万亩盐地碱蓬与1500亩海草床构成立体生态防线。

与风浪赛跑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