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筝鸣时评丨“一口馒头”撬动振兴杠杆:河南村的治理智慧

2025-04-04 16:05   大众网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刘志伟

  据报道,在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河南村,每天上午十点半,准时飘出的馒头香比闹钟还灵。村里老人们兴高采烈纷纷来到村里的“幸福小站”——助老食堂。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中华介绍,村里70至79岁的老人花1元,80岁以上老人免费,就能在这里领上热腾腾的馒头,100多位老人因此受益。这份温暖得益于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在政府支持、集体补助、社会捐助下,村里建起“双拥食品厂”。村“两委”成员带头,村民踊跃入股,建成馒头自动化生产线,由村集体统一生产销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十多万元。如今,这“舌尖上的温暖”不仅解决了老人就餐难题,还催生了富民产业,增加了就业机会,成为推动村庄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利润主要用于村集体建设,还建起了葡萄庄园采摘露营项目,村庄人居环境也大幅提升。

  河南村的探索给我们以启迪:每天飘出的馒头香气如同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唤醒了沉睡的集体经济。这个普通村庄用“一元午餐”破解了养老困局,以馒头生产线撬动产业升级,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生动图景。

  馒头里的民生温度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双拥食品厂”,自动化生产线已开始吞吐麦香。这不是普通的馒头作坊,而是承载着民生关怀的温度计。村集体用合作社模式重构利益分配机制,让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幸福小站”的关怀——70岁老人自付1元、80岁全免的定价策略,既维护了老人的尊严,又彰显了制度善意。这种精准化养老供给,把“食有所依”写进了乡村振兴的答卷。

  产业链上的治理智慧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