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市场逐渐升温,“临时家人”如何从单兵作战走向系统规范?
2025-04-05 12:43 工人日报
从个人陪诊师到陪诊团队负责人,柴晓娜见证了陪诊行业从零星接单到逐渐规模化发展的全过程:“过去我是‘单兵作战’,每日接单量不稳定;现在以团队为主,我们团队接单量每月稳定在120单以上,单日最高纪录是8单。”
对于个人而言,灵活的工作时间和不菲的报酬是不少人选择踏入这一行业的原因。“陪诊服务按半天或小时计费,北京的行情大约是半天300元,工作时间和患者协商,相对比较灵活。”柴晓娜说。
而对于患者而言,陪诊师的专业素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和医生沟通。“有些患者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我们会在旁边帮助患者和医生沟通,也会把医嘱‘翻译’成患者容易理解的语言。”具有医学知识背景的兼职陪诊师王鹏告诉记者。
行业的膨胀吸引着更多“入局者”。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陪诊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59.8%至385家。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国已注册148家陪诊相关企业。
从业门槛低、劳动关系欠规范
为了规范陪诊行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去年推出了针对陪诊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8至55周岁、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通过卫生健康知识、就诊协助等八大板块的考核后,即可拿到由人社部颁发的“医疗陪诊顾问培训证书”。
柴晓娜告诉记者,证书推出以来,能明显感觉到有一大批人涌入陪诊师行业。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是两回事”,她认为,获得这一证书虽然需要接受基础培训,但对不同医院具体就医流程的了解、突发情况的应对等仍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并不是考一个证就能直接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