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初宝瑞
清明过后,滨州的街头巷尾开始上演“春日飘雪”的奇观——杨柳飞絮。杨柳絮,作为春天景物,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既充满诗意,又给行人增添了不少烦恼。
年年如此,岁岁如斯。针对杨柳絮对安全和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滨州也积极探索多种方式打好治理杨柳絮的“狙击战”。早些年,洒水车与扫帚是主力军,通过“湿法作业”增加空气湿度以压制飞絮。如今,城市管理者将目光投向低空领域——无人机携高分子聚合物抑制剂升空,精准喷洒树冠,使飞絮粘结脱落。这种“空中狙击”模式,兼具效率与安全性,单日作业覆盖主城区重点区域,且药剂环保无害,市民无需特殊防护。
更值得称道的是,滨州并未止步于单一手段。相关部门结合“修、湿、飞、抑”四字诀,冬春修剪枝条减少絮量,雾炮车喷淋抑制飘散,注射植物调节剂延缓花芽分化,加上无人机喷洒,形成了立体化防治网络。从“人追絮跑”到“科技控絮”,滨州正以精细化治理回应市民诉求。这座以杨柳为“生态功臣”的城市,以“绣花功夫”破解飞絮难题,在传统治理与科技创新的交织中,书写了一部人与自然的辩证协奏曲。
飞絮扰民,但杨柳树绝非“生态罪人”。一株胸径20厘米的杨树,年固碳量达172公斤;柳树绿期长、抗逆性强,是城市绿化的“劳模”。滨州的黄河路、渤海路、新立河公园等地,杨柳成荫的历史可追溯至城市绿化初期,其生态贡献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