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风筝记忆丨鲍红星:忙趁东风放纸鸢
2025-04-09 16:34 大众网
村后的麦田是放风筝的好场所,大人们总会先嘱咐孩子们要爱护返青的麦苗,然后在放风筝前,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往空中一扬,试试风力的大小和风向,因为风筝是逆风而起的,要选好角度。放风筝时,通常需要两人配合,一人在前面牵线,一人在后面托举,当然也有一个人放的。有时候风过于大了,风筝会在天空中打转,这时人们就会在风筝的尾巴上捆上一缕麦苗,这样风筝就能稳稳地起飞了。风筝起飞时,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总是摇摇摆摆,有的甚至翻跟头朝下俯冲。但只要掌握好手中的线,该拉紧时拉紧,该放线时放线,风筝慢慢就会稳当起来。
我小时候曾见五哥在后园的木工房里做了一只青蛙风筝,圆圆的肚子、鼓鼓的眼睛、鲜艳的色彩,漂亮极了。五哥为了做这只风筝,费了不少心思。风筝的骨架是用家里旧竹帘上的竹篾扎的,上面糊上毛头纸,再用三哥画画用的水彩涂上好看的颜色。然而,这只形态逼真的青蛙风筝虽然好看,但由于技术原因,一直没能起飞,后来就一直挂在后园木工房的墙上,成了样品。
关于风筝的来历,古书上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因此,后来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而现在,我们无论风筝是否能发出声音,都统称为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