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当“城市美学”撞上“商业命脉”:“三色禁令”折射出城市治理困境

2025-04-09 17:22   大众网

  从沈阳的“黑底白字灵堂风”到西安的“灰底白字殡葬风”,近年来各地频现的“丧葬式招牌”闹剧,本质上是城市管理者对“整齐划一”的病态追求。三河市此次禁用红黑蓝三色,看似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实则陷入另一个极端。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红色能在0.3秒内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而灰色会使辨识度下降68%。这种违背商业规律的政策,正在给商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损失。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三河市城管局在没有举行听证会、未征求商户意见的情况下,仅凭口头通知就要求整改,这种“关门决策”的方式,与《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的要求背道而驰。正如律师李肖峰所言,《导则》作为指导性文件不具备强制力,城管部门的执法行为涉嫌违法。这种“以导则代法律”的操作,暴露了基层治理中法治意识的严重缺失。

  “破局之道”——坚持实际出发

  在日本东京的秋叶原,政府通过制定色彩导则而非禁令,引导商户在统一框架内保持特色;在法国巴黎的左岸咖啡馆区,允许商户在历史建筑上保留个性化招牌。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城市美学与商业活力并非不可调和。三河市完全可以借鉴“底线管理+弹性引导”的模式,例如规定招牌的安全标准和基本色调范围,同时允许商户在色系内自由设计。

  政策执行的规范化同样至关重要。浙江省推行的“户外广告监管服务”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审批、设置、管养全流程监管,既保障了城市安全,又提升了营商环境。三河市若能建立类似的智慧管理平台,让商户通过线上渠道提交设计方案,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避免“一刀切”的简单粗暴。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