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心理树洞:这届年轻人开始把心事说给机器人听了?
2025-04-10 20:00 央广网
社交媒体上,可以搜到各种《把AI调教出“活人感”》的攻略。用户通过设定AI人设,可模拟与严厉师长、亲密朋友等角色的对话。唐义诚表示,这种“角色扮演”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社交训练”:通过设定不同性格的AI对话对象,青少年可以尝试与不同性格特质的人打交道,提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减少对社交的恐惧和焦虑。
但AI始终无法复刻真实社交的重要因素——非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对于青少年情感感知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唐义诚指出,心理学中有一个“55387原则”——人际沟通中,视觉信息,例如表情、动作等占总影响因素的55%;听觉,也就是语音、语调等占38%;语言内容仅占7%。目前AI几乎只能提供文字或标准化语音,难以传递复杂的情感。例如,朋友、亲人间的会心一笑、欲言又止的停顿等都承载着大量的情感信息,而这些是AI所不能体会,也无法提供的。
真性情VS高情商,谁能更胜一筹?
今年在社交平台上,有博主分享自己被AI回应感动到哭的经历,获得了百万点赞。有网友评论表示,感觉它有着“温柔又深情的灵魂”,也有人感慨“它比男/女朋友更懂我”。难道,我们真的要被AI比下去了吗?
唐义诚解释,AI的“高情商”来源于数据库支撑的算法优化——它能瞬间调取心理学话术库,组合出最符合人类情感需求的回应模板。而真人贵在真诚,即便争吵,也是最真情实感的表达,情感波动本身就有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