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这块刻石缘何被誉为“石刻中的大熊猫”?

2025-04-14 07:59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莱子侯刻石

视频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一块刻石,沉寂山间千余年,无人识其珍贵,被发现时震惊天下。到底是怎样的一块刻石,被誉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更被称为石刻中的“大熊猫”?

  莱子侯刻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即公元16年,是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时代早、保存完整、记载清晰的西汉刻石。刻石一共有35个字,简短而有力。内容为:“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丈)人为封/使储(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勿(毋)坏败。”

  莱子国是西周时期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方国,位于今龙口市附近。公元前567年,莱子国被齐国所灭,莱子国贵族被迁至今滕州西南的泥梨城遗址附近,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公元16年,莱子国一贵族为族人分封土地并派储子良为特使,召集百余人举行大型封田祭祀活动,告诫子孙要珍惜封地勿坏败,并对此事撰文立石。莱子侯刻石即此而生。

  此后,这块刻石沉寂于山间,它在沧海桑田的变幻中等待着一个约会。直到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秀才颜逢甲和三位友人一起到邹城西南卧虎山游玩,偶然发现了这块刻石,并在其右侧刻跋文记录寻找经历。莱子侯刻石面世之后,被孟子第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珍藏于孟府。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