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帕”:帕金森病最新认知与防治要点
2025-04-14 09:38 央广网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正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达1.7%,全国患者总数超过250万,预计到2030年将接近500万,约占全球患者数量的一半。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聚焦“关注帕金森,共筑健康防线”。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帕金森病的最新科学认知、早期识别信号、前沿治疗手段以及日常管理策略,帮助患者和家属科学应对这一疾病挑战。
帕金森病的本质与发病趋势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于大脑中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递质水平显著降低。这一病理变化会引发一系列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观念认为帕金森病是“老年病”,多在60岁左右发病,40岁以下很少见。然而最新临床数据显示,这一疾病正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有5%~10%的患者在50岁之前发病,其中发病年龄介于21-50岁之间的被称为“青年型帕金森病”。这一变化可能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有关。
识别早期信号:不只是“手抖”
许多人将帕金森病简单地等同于“手抖”,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实际上,帕金森病的震颤有其独特特征:坐着不动时手像“搓药丸”一样抖动(静止性震颤),起身活动时反而减轻,这与紧张、甲亢等引起的震颤完全不同。
运动症状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三个关键信号:
1.动作变慢:系扣子、刷牙等日常活动耗时明显增加,书写字迹越写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