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当传统手工艺品有了情绪价值

2025-04-14 15:06   中国文化报

  78岁的潘玉珍,来自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拥有60多年绣龄。这几年,她带着女儿、孙女在深山集市的平台上年收入百万元。多年前,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的布依族独臂绣娘梁忠美所绣蝴蝶作品,虽栩栩如生却只能在当地小集市上卖几十块钱,现在,通过与设计师共创已将针线下的蝴蝶变成了时尚单品,并打造了蝴蝶仙子IP,月收入从原来的不足千元到如今已超过万元。她们不仅赚钱养家,还带着村子里的姐妹们一起创作,成为“指尖经济”的主力军。

  作为传统手工艺品的直接生产者,非遗传承人与手工艺者或许并不会将情绪价值作为主要考量,而是以技艺完成度作为目标。今天,情绪价值正在改变传统手工艺的单一技术维度。非遗传承人如何理解这种趋势呢?

  采访中,多位非遗传承人认为,情绪价值能为手工艺品带来一定的附加值,也只有经过市场考验,情绪价值与技艺传承、文化认同、效益转化之间的关联才能真正体现。然而,创造“有情绪价值的手工艺品”需要精准传递情感,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

  “传承好技艺是重中之重。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印记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的,深植于我们的内心。好的非遗产品在保持技艺精度的同时,应该将这些文化印记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这时,情绪价值就有了根。”景德镇陶瓷世家“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孙立新认为,把新时代的美好愿望寄托在作品中,就会触达更本质的、影响范围更大的情绪价值。(王 彬)

  

责编:盖勰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