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行走黄河·记者手记|没想到,济宁竟是座“双面之城”

2025-04-14 16:1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过年期间,我们这儿最忙的反倒是机器人——它得给员工们写福字。”工作人员的一句玩笑,道出这些工业伙伴的智能化程度。在这座充满未来感的工厂里,机械臂虽不会躬身行礼,却以微米级精度完成每个动作,用算法诠释着独特的“礼仪”。从汽车零部件到医疗健康,从精密加工到科研教育,它们正重塑多个行业的制造标准。扎根孔孟之乡的珞石野心不止于此——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全面建成后,将实现年产5万台工业机器人、年产值20亿元的规模,并计划年内登陆科创板,开启新征程。

  尼山圣境72米高的孔子像

  转身踏入尼山圣境,时空骤转。72米高的孔子像俯瞰大地,脚下的世界却已焕然一新。大学堂外,汉服青年戴耳麦聆听讲解,前方白发老者举手机悠然自拍。这一幕,将济宁的“双面”具象化: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滋养的共同体。

  鲁缘村里的沉浸式投影重现春秋学子求道场景

  在鲁缘村,全息投影让春秋时期的求学场景于数字光影中重生。当智能科技与竹简论语同频共振,济宁的“双面”也有了答案——传统不是包袱,而是创新的根基;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化的当代演绎。这或许正是“传统如何走向未来”的最佳注解。

  

责编:付兴帅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