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华章 | 文化“两创”下,五音戏在淄博的蝶变新生
2025-04-16 11:23 鲁中网
新中国成立前,五音戏一直在民间自然演变发展,直至1956年国有淄博市五音剧团成立,五音戏自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其发展历程中,淄博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热情的观众群体,为五音戏提供了创作的土壤,使其在这里真正生根发芽。而聊斋文化、齐文化等淄博的传统文化,也为五音戏的题材和内容提供了创新的灵感源泉,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淄博地方特色的剧目。
2019年6月,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并加挂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牌子,进一步明确五音戏艺术保护、发展职能。中心广纳贤才,组建专业创作团队,精心打磨新剧目。“其实,很早以前,五音戏就开始创作聊斋题材的剧目,包括《墙头记》《胭脂》《窦女》等,蒲松龄先生笔下的故事,为五音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今我们的创作团队也是深挖齐文化、聊斋文化,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出更多贴合当代观众审美的剧目。”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非遗保护科科长崔海君说。
创新
表现形式焕新,圈粉年轻观众
传统五音戏的故事,内容多是表现家长里短的“二小戏”(小旦、小丑)和“三小戏”(小旦、小丑、小生),如《王小二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等传统剧目。随着时代的发展,五音戏的题材、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拓展和丰富,与淄博的聊斋文化融合创编的聊斋戏《云翠仙》就是一个例证。这部戏从音乐、唱腔到服装、舞美、灯光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采用了现代化的表现手法,让观众看到了很多新鲜元素,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走进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