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都市圈协同发展跨省调查报告(下):握好“两只手” 迈向“五联通”

2025-04-19 07:18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分,就要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合理分工,彼此错位发展。各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地发挥比较优势,在地区协作中实现扬长避短。

  基于市场规律的差异化分工、梯度差布局,已在不少都市圈见到成效: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4)》指出,京津冀三地产业定位与分工日趋明晰,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深圳都市圈中,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将生产基地向惠州延伸,东莞承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链外溢,深汕合作区则聚焦新能源和空天经济,构建“研发—制造—应用”的区域分工;

  融入长三角的安徽,省内城市也根据不同的地域禀赋、产业基础,在一体化中梯次发展。宣城广德争取到长三角康养基地的落户,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发展康养产业;与浙江搭界的黄山主打旅游服务业;毗邻江苏南京的滁州、马鞍山以及芜湖,则积极对接产能转移……

  “功能互补”取代“同质竞争”,通过要素梯度差激活协同效能,区域协调发展“同心圆”就会越画越大。

  当然,啃下“硬骨头”,需兼具“攻坚决心”与“历史耐心”。

  一个案例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上海曾想牵头推行公交一卡通,却发现阻力重重。原因是各个城市均有自己的一套公交体系,若另起炉灶,成本过高。后来,随着支付宝等软件的推广,问题迎刃而解。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在动态中演进,在调整中精进。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