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协同发展跨省调查报告(下):握好“两只手” 迈向“五联通”
2025-04-19 07:29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立足优势互补、发展互济,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合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才会从“有解”到“优解”
都市圈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发挥着不同作用。
初期,政府更多需扮演“破局者”角色,通过制度创新消除要素流动壁垒。
在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三地合作曾一度徘徊近十年,当时的一个障碍就是体制下的地方利益冲突。
彼时,中关村企业已有产业转移的需求,毗邻省份也愿意承接。然而,产能怎么转,公司怎么设,却是个现实问题。按税收属地原则,如果产能转移的企业在承接地独立设立公司,未来的税收要上缴给承接地,而如果设立分公司,那么主要的税收还会留在迁出地。
要想破局,就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以机制先行来促协同、促融合、促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产业、教育等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相继推出,形成了目标一致、层次明确、相互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等的出台,破除了阻碍产业转移的藩篱。如今,“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作链条已经很清晰。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能否相得益彰,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经营主体的活力。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以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握手”,在长三角不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