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在北京亦庄跑完21.0975公里意味着什么?
2025-04-19 09:43 海报新闻
多位业内人士介绍,由数千个零部件构成的人形机器人,要想在稳定状态下长时间奔跑,仍面临不小挑战。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介绍,真实路况和实验场景有很大差别。为了完赛,机器人首先要有适应长距离奔跑、散热技术过硬的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其次,机器人要能高精度控制各关节协调运动,实现奔跑、定位、动态避障等功能,考验其核心算法开发与适配能力;还有,“跑马”充分考验机器人稳定性、可靠性和续航能力,转弯、上坡、下坡等复杂路况,都对机器性能提出较高要求。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了进一步解释。其称人形机器人跑步依赖于机械结构和算法控制,跑步时需要快速在“双支撑”和“单支撑”之间切换,并克服短暂的腾空阶段,还需要在动态过程中实时调整重心,以保持稳定,这对平衡控制要求极高。同时,续航也是一大难题,当前人形机器人续航大多在2至4小时之间,而完成比赛要3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需要在跑步途中更换电池。此外,户外复杂的自然条件对于机器人运行也将产生扰动。这些问题都在考验着各参赛团队。
梁靓介绍,此次“人机半马”比赛属全球首次,没有现成经验、数据可供参考,因此更像一次产业对话和机器人“大练兵”。除了参赛队伍,赛事保障也面临着不少挑战。为做好机器人保障工作,主办方专门设置了保障车、机器人补给站等。此外,赛前主办方还与每支参赛队深度沟通,共同推进技术研发、功能磨合,以帮助各队实现自身成长目标。“我们希望用此次‘人机半马’验证产业发展成果,推动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梁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