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关注ADHD!潍坊三位一体构建多动症关爱生态圈

2025-04-22 15:27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牛鞠榕 潍坊报道

  被家长吐槽“屁股底下长钉子”;被老师贴上“捣蛋”的标签;被旁人误解为“缺乏管教”的反面教材……人们习惯将有此类行为表现的孩子定义为“调皮”“捣蛋”“不听话”,却鲜有人看见,有一些孩子,在停不下来的小动作背后,是难以自控的神经困扰。

  同样,有些表面安静、频繁走神发呆的孩子,常常被简单归因为“懒”“不上进”“不聪明”,却不知,这些孩子其实是生病了。

  多动症,一个大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名字本身就隐藏着认知陷阱:“多动”并不是爱动,而是不受控制地动。以往片面的认知将无数患病孩子挡在诊疗门外,给他们贴上各种不符实际的“标签”,解决办法也不对症,因而耽误了治疗。

  其实,多动症是通俗叫法,医学术语称之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ADHD),是一种发展性自我控制障碍。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传统认为多动症是儿童疾病,但66%-85%患者的症状会延续至青少年或成年。

  据统计,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人),但就诊率较低,仅10%左右。主要原因包括:家长对多动症的认知不足,将症状归咎于孩子的个性,忽视其背后的神经发育障碍本质;社会对精神心理疾病的偏见导致部分人存在病耻感,担心贴上多动症标签会影响孩子未来;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专业儿童精神科医生稀缺,让许多家庭在寻求帮助时面临重重阻碍。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