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每年可减少10万余吨建筑垃圾!德州“地下管廊”助力城市低碳转型

2025-04-26 11:39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武红鹏 通讯员 赵静 李文鑫 德州报道

  近日,《德州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发布。与以往政策不同,此次新规将“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地下管廊全流程管理,通过减少道路开挖、推广绿色施工、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助力德州向低碳城市转型。未来,市民不仅能看到更整洁的街道,还能享受更清新的空气,城市“绿色基因”从地下悄然生长。

  痛点:马路反复开挖环境负担加重

  “修完燃气挖水管,铺完电缆补热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德州部分路段因管线施工频繁开挖,被市民戏称为“拉链路”。

  据统计,传统直埋管线模式下,一条城市道路平均每5年需开挖1.2次,每次施工产生建筑垃圾超50吨,扬尘影响范围达周边500米。长期反复破路不仅造成交通拥堵,更对城市生态环境形成持续压力。

  “施工时家里不敢开窗,路上全是土,电动车一过就蒙一层灰。”德城区居民张先生的话道出不少市民的困扰。如何破解“挖路困局”,减少生态损耗,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

  破局:地下管廊“一廊多用” 向浪费宣战

  《办法》以“集约化”为核心,通过三大绿色举措,推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管线“集体宿舍”,彻底减少道路开挖频次。新规要求,新建道路可同步建设地下管廊,电力、通信、供水等管线全部“入住”。既有管线区域则通过3年过渡期逐步迁改入廊。据测算,管廊建成后,管线维护和新增需求均可通过廊内操作完成,道路开挖频次将减少70%,每年可避免超10万吨建筑垃圾产生。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