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渤海潮评|县域旅游如何从“流量洼地”向“留量高地”转型

2025-05-03 10:19   

   特约评论员 傧舟文

  五一假期首日,北京故宫8万张门票秒罄、杭州西湖断桥再现“人桥”奇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县域级城市人流量和车流量减少,这种“大城市挤破头、小城市空荡荡”的假日图景,折射出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当大量游客涌向头部景区时,如何激活县域旅游潜力,实现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

  近年来,经常会看到网上关于古城古镇同质化、过度商业化和空心化的讨论,相似的建筑风格和商业业态,使得古街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韵味,导致游客对“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日益加剧,最终游客重游的意愿大大降低。放眼全国,很多县域旅游陷入都陷入了“模仿式发展”的怪圈。实践证明,缺乏文化辨识度的旅游产品注定难逃被淘汰命运。

  破题的关键在于找准文化坐标,淄博烧烤的爆红便是最好证明——地域文化IP的深度挖掘比硬件堆砌更重要。为此,笔者建议,县域旅游要做好“三个定位”:一要定位独特的文化基因,比如滨州可以深度挖掘宣传,推出具有辨识度的旅游产品,重点打“兵圣故里”品牌;二要定位差异化的客群,比如依托愉悦集团银发经济布局,重点开发银发族、研学游等细分市场;三要定位时空错位的发展,比如依托沿黄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开发生态游、近郊游,避开黄金周高峰,发展周末微度假。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